秘鲁纸币简介-,秘鲁纸币价格表

发布时间:2024-06-26 09:59:19 访问次数:

秘鲁的原始居民是印第安人。公元11世纪,印第安人开始定居在库斯科,农业和手工业高度发展。13世纪,属于奇楚亚的印加部落自库斯科盆地向外扩张,1438年占领整个秘鲁和附近一些地区,建立以库斯科为首府的印加帝国。1531年,弗朗西斯科·皮萨罗率西班牙远征队入侵,翌年11月16日在卡哈马卡诱俘了印加国王阿塔瓦尔帕,勒索大量财宝后背信弃义地将他处死。1533年,秘鲁沦为西班牙殖民地。

1542年,西班牙王室在利马设总督府,建立秘鲁总督区,成为西班牙在南美殖民统治的中心。当时秘鲁商业发达,商人操纵着大部分南美的进出口贸易,西班牙人从南美掠夺的贵重金属及其他物资均从秘鲁运出。殖民者在秘鲁大肆侵占土地,强制推行“米塔制”,迫使印第安人到矿场从事奴役性劳动,致使印第安人大量死亡。为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印第安人举行过多次起义,其中规模较大的有1535年的曼科起义、1742年的胡安·桑托斯起义和1780 1781年的图帕克·阿马鲁起义。

1821年7月28日宣布独立,建立秘鲁共和国。

1951年-1966年之间发行了几版纸币,面值分别是5、10、100、500索尔,图案都是一样的,版别不一样,颜色不一样。

10索尔(1966年版)

正面:手持矛和盾牌的自由女神坐像

背面:国徽、面额、纹饰印刷:ABNC

1968年,发行了新一版纸币,面值分别是5、10、50、100、200、500、1000索尔。1969-1977年之间不断再版,下面就介绍一下这套钱币中的几个低面值纸币,高面值纸币市面很难见到了。

5索尔

正面:印加帝国第九代国王帕查库蒂克 Pachacutec 1438-1471。他建造了举世闻名的马丘比丘城。左面图案是印加王朝出土的日用陶器。中间是国徽图案。

背面:印加文化遗址——沙克沙华孟要塞 (Sacsahuaman),是当时的印加帝国建造的一些巨大的纪念碑,在库斯科附近的SACSAHUAMAN要塞,用巨大的尺寸极为精确的多边形石块拼接在一起构成建筑。

印加文明,11-16世纪土著人印第安人创建的王朝,帝国顶峰时期的版图曾经涵盖了整个南美洲西部。包括现在的秘鲁、厄瓜多尔、哥伦比亚、波利维亚、智利和阿根廷。是美洲三大文明之一。源于印加文明的土豆和玉米,仍为现代人受益。古首都是库斯科(Cusco),被誉为印加文明的摇篮。

国徽简介

秘鲁国徽中心图案为盾徽。盾面左上方是一只南美骆马,为该国国兽,代表国家的动物资源,也是秘鲁民族的象征之一;右上方是一棵金鸡纳树,代表该国的植物资源;下半部为一只象征丰饶的羊角,代表该国的自然资源和矿藏。盾徽上端为一个绿枝叶环;两侧各有两面秘鲁国旗。

10索尔

正面图案为印卡·加西拉索·德拉维加(西班牙语:Inca Garcilaso de la Vega;1539年4月12日-1616年4月23日)麦士蒂索人,作家,拥有西班牙人与印加人的血统。西班牙“新体诗”的第一位伟大诗人。门多萨和古斯曼家族的后裔。加尔西拉索·德·拉·维加 1503 年出生于托莱多,受过贵族教育,通晓希腊语、拉丁语、意大利语和法语。1520年担任查理五世的宫廷侍卫。1523年被封为圣地亚哥骑士。参加过远征意大利、奥地利、突尼斯等地的战争。1530年随女王去法国,游历巴黎等地。后因婚姻问题违背朝廷意志而失宠,被放逐到欧洲一个岛上。

背面图案是的的喀喀湖,是南美洲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世界最高的淡水湖之一。位于玻利维亚和秘鲁两国交界的科亚奥高原上,被称为“高原明珠”。面积有8,330平方公里,湖海拔3,812米,水深平均100米,最深处可达256米。其中2/5在秘鲁境内。湖为群山环抱,景色秀丽,湖岸蜿蜒曲折,形成许多半岛和港湾。秘鲁境内有45条河流注入此湖,仅有东南角的德萨瓜德罗河为湖的出口。的的喀喀湖是南美洲印第安人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印第安人称为圣湖。阿依马拉族认为,他们世代崇拜的创造太阳和天空星辰的神祗也来自湖底。在湖中及沿岸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从远古起,印第安人用香蒲编成小舟或筏子,下湖捕鱼。湖中还有几十个印第安人乌罗族居住的“漂浮岛”,它们是用香蒲在湖面堆集而成的人工岛,岛上的居民都以捕鱼为生。湖岸的印第安人从远古起使用鸟粪肥种植玉米、土豆等农作物。他们在雕刻、建筑、冶金、制陶方面都达到很高水平。

50索尔

正面:秘鲁印第安革命家图帕克·阿马鲁二世 Tupac Amaru II 1740-1781。出生于秘鲁廷塔省苏里马纳村一个印第安人家庭,父亲是家乡附近3个村的酋长。父亲死后,他的哥哥克莱门特继任了酋长的职位。图帕克·阿马鲁二世是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先驱,是秘鲁印第安人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起义的领袖者。早期对西班牙殖民者抱有幻想,后来受美国独立运动影响,领导印第安人起来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从者众多,后来因叛徒告密,被捕,被西班牙殖民者四马分尸。两个世纪以来,图帕克·阿马鲁二世的名字和业绩在秘鲁以至拉丁美洲印第安人民中间世代传颂,妇孺皆知。他所发动的1780年11月4日大起义严重动摇了西班牙在秘鲁的殖民统治,揭开了拉美独立战的序幕。

左面图案是两个工人在手工锻造钢铁工具。

背面:秘鲁的一个 历史 文化小镇 Tinta 的一处教堂景观。

1976-1987年间,为了应对国内的通过膨胀,又发行了新版大面值纸币,分别是1000、5000、10000、50000、100000索尔。

1986年,进行了币值改革,废除了货币单位索尔(Soles de oro),换成了蒂尔(Intis),1蒂尔 100索尔,发行了新的货币,面值分别是10、50、100、500、1000、5000、5000、10000、50000、100000蒂尔。

10蒂尔

正面是秘鲁作家里卡多.帕尔马,里卡多·帕尔马Ricardo Palma(1833—1919) 秘鲁浪漫主义作家、学者。一生在动荡年代中度过,未受到系统正规教育。先后当过法庭书记员、会计、图书馆员等。1860年因参加政治斗争流亡到智利。1863年回到利马,参加反对西班牙的革命运动。。1868年在巴尔塔政府中任职。1872年辞去政府工作,专心著作。1884年受命重建被智利军队摧毁的国家图书馆,任国立图书馆馆长,直到1912年退休。以50年时间写成了7卷集巨著《秘鲁传说》。

背面是秘鲁农业耕种、收割的画面。

50蒂尔

正面图案为是尼古拉斯·皮耶罗拉 Nicolas de Pierola (1839-1913),1883-1885任秘鲁总统,曾参加过1879年的南美太平洋战争。

背面是油田生产场景。

100蒂尔

正面图案为拉蒙·卡斯蒂利亚(Ramón Castilla,1797年8月31日 - 1867年5月25日),全名拉蒙·卡斯蒂利亚·马克萨多(Ramón Castilla y Marquesado)。秘鲁军人,国务活动家,出任过四届秘鲁总统。他是秘鲁 历史 上最著名的军事领袖和民族解放者,指挥军队使得秘鲁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他在多明戈·涅托死后短期出任总统(1844年),后在1845年至1851年、1855年至1862年两次出任总统,1863年再次短期出任总统。

背面是秘鲁纺织厂女工工作的场景。

500蒂尔

秘鲁印第安革命家图帕克·阿马鲁二世 Tupac Amaru II 1740-1781。叛徒告密,起义失败后,被西班牙统治者四马分尸。

背面是秘鲁最高山峰瓦斯卡兰山,是秘鲁中西部安第斯山脉山峰,海拔6768米,山顶终年积雪。这里登山运动和 旅游 业发达。画面中是登山运动员在登山。秘鲁的地形是安第斯山脉纵观南北,山体占全国面值三分之一,全境从西向东分三个区域,西部沿海区是狭长的干旱地带,是热带沙漠区,气候干燥温和,有断续分布的平原,灌溉农业发达,城市人口集中,中部山地高原区主要是安第斯山中段,平均海拔4300米,亚马逊河发源地。东部是亚马逊的热带雨林,属于亚马逊的上游流域,是山麓地带与冲积平原,终年高温多雨森林遍地,地广人稀,是秘鲁新开发的石油产区。

1000蒂尔

正面人物为M. Caceres(他在秘鲁 历史 上是个重要人物,一支反政府武装就以他名字命名)

背面图案为秘鲁Chan-chan遗址及发掘出的文物。

昌昌古城是南美洲古印第安文明中奇穆王国的都城,位于秘鲁北部从11世纪起存在了约500年,1470被印加帝国征服后衰落。昌昌古城是美洲最大的泥土建筑群。最具特色的是其 历史 建筑及建筑上的装饰浮雕图案。这些或连续出现的符号化图案多取材于自然界或当地的动物,造型简约,却颇为形象非常独特。城墙和房屋用粘土、砂砾和贝壳粉末建成,极为牢固。城内许多房屋的墙壁上都装饰有壁画,题材多取自于生活中常见的树木、鸟兽、虫鱼等。很多墙上还饰有以捕鱼为内容的浮雕。

奇穆文化约存在于11 15世纪间,分布在秘鲁北部广大地区,农业生产发达,有大规模的灌溉网。昌昌古城是美洲最大的泥土建筑,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古城遗址。“昌昌”在奇穆语中代表“太阳”的意思。

16世纪西班牙殖民统治者侵占了这里,大肆掠夺并对该城进行了破坏,昔日繁华的昌昌古城,变成我们今天所见到的一片荒漠、残垣断壁。

5000蒂尔

正面图案为近代民族英雄弗朗西斯科博洛涅西(Francisco Bolognesi)上校。1816年生于利马,本在阿雷基帕市的圣杰罗姆大学神学院做研究,后来加入了秘鲁军队,在太平洋战争中,为保卫秘鲁国牺牲在智利的阿里卡(Arica)战役上。在利马广场中央有1925年为他立碑铸像。利马在1928年也专门修建了一座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博洛涅西广场(Plaza Bolognesi)。

背面是矿工在地下矿洞里挖矿。

5000蒂尔

正面图案为秘鲁海军上将Miguel Grau,他在太平洋战争中以一己之力跟智利海军耗了大半年,最后牺牲在智利,是秘鲁人民心目中最伟大的民族英雄,2000年他被评为“El peruano del milenio(一千年来最伟大的秘鲁人)”

背面图案是三个渔民在渔船上整理渔网,为捕鱼做准备。

10000蒂尔

正面:秘鲁诗人塞萨尔·巴列霍 Cesar Vallejo (1892~1938),秘鲁现代诗人,生于安第斯山区,父母皆有印第安人血统。一生贫困,且思想激进。他是秘鲁最重要的诗人,也是拉美现代诗最伟大的先驱之一。他的诗既狂野原始,又温柔美丽;既真挚可触摸,又具有浓烈的超现实主义色彩。而在多年之后,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巴列霍是比聂鲁达更伟大的西班牙语诗人。

背面:巴列霍的出生地——秘鲁北部山区的圣地亚哥·德·丘科Santiago de Chuco街景。

50000蒂尔

正面图案为维克托·劳尔·阿亚·德拉托雷Víctor Raúl Haya de la Torre (1895-1979),秘鲁政治领袖,曾任秘鲁总统。出生于秘鲁北部城市特鲁希略。1913年考入特鲁希略国立大学,学习文学。在大学时期结识了秘鲁诗人塞萨尔·巴列霍(César Vallejo)。后就读于利马的圣马科斯国立大学。思想进步,对当下时事多有不满,致力于改革,并成立了Universidades Populares Gonzalez Prada组织,为之后组建人民党奠定了基础。1923年,他因对政府提出不当的言论,被奥古斯托·莱基亚·萨尔塞多政府流放,1924年5月7日在墨西哥城组建了秘鲁人民党。1931年,他回到秘鲁竞选总统。同年遭到15个月的判刑,他的政党被强行解散。1945年,他推举布斯塔曼特·伊·里韦罗为总统候选人,参加竞选获胜。然而在1948年10月部分党员在卡亚俄策动海军起义失败,人民党再次遭到解散,重新转入地下。同年11月,曼努埃尔·阿图罗·奥德里亚·阿莫雷蒂政变后,他前往利马的哥伦比亚大使馆寻求庇护,之后流亡哥伦比亚,直到1954年回国。他的政党于1956年才恢复合法地位。1962年他宣布竞选总统,获得了微弱的胜利。但是军政府重新在1963年举行选举,他在竞选中落败。1979年在他临终前,参加了制宪会议,签署了秘鲁新宪法。

背面是议会会议室。

马丘比丘(西班牙语:Machu?Picchu,奇楚亚语:Machu?Piqchu,其意为“古老的山”),又译麻丘比丘,是秘鲁一个著名的前哥伦布时期时印加帝国的遗迹,西北方距库斯科130公里,整个遗址高耸在海拔2350—2430米的山脊上,俯瞰着乌鲁班巴河谷,也是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

由于独特的位置、地址特点和发现时间较晚(1911年),马丘比丘成了印加帝国最为人所熟悉的标志。在1983年,马丘比丘古神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遗产,且为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但与此同时,马丘比丘也面临着遭旅游业破坏的担忧。

人们认为马丘比丘是印加统治者帕查库蒂(Pachacuti)于1440年左右建立的,直到1532年西班牙征服秘鲁时都有人居住。考古学的发现(加上最近对早期殖民文件的解读)显示马丘比丘并非普通城市,而是印加贵族的乡间修养场所(类似罗马庄园)。围绕着庭院建有一个庞大的宫殿和供奉印加神祇的庙宇,以及其他供维护人员居住的房子。据估算,在马丘比丘居住的人数在高峰时也不超过750人,而在没有贵族来访的雨季时就更少了。

印加王国选择在此建立城市可能是由于其独特的地理和地质特点。据说马丘比丘背后的山的轮廓代表着印加人仰望天空的脸,而山的最高峰“瓦纳比丘”代表他的鼻子。印加人认为不该从大地上切削石料,因此从周围寻找分散的石块来建造城市。一些石头建筑连灰泥都没有使用,完全靠精确的切割堆砌来完成,修成的墙上石块间的缝隙还不到1毫米宽。

1913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用了整个4月刊来介绍马丘比丘,这处遗址也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2003年有大约400,000人参观马丘比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大规模旅游对遗址带来的损害表示关注。秘鲁当局坚称这不是问题,遗址的偏僻会给旅游业形成天然的限制[1]。不断有建议要在遗址修建缆车,但至今一直未获批准[2]。

智利诗人巴勃罗·聂鲁达在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访问马丘比丘后写下的长诗《马丘比丘之巅》中赞道:

我看见石砌的古老建筑物镶嵌在青翠的安第斯高峰之间。激流自风雨侵蚀了几百年的城堡奔腾下泄。……在这崎岖的高地,在这辉煌的废墟,我寻到能续写诗篇所必需的原则信念。 ?

[编辑]位置

马丘比丘位置

马丘比丘城建在库斯科西北130公里处的马丘比丘山脊上,海拔2000多米。是南美洲最重要的考古学中心,也因此是秘鲁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

在山顶上马丘比丘的悬崖边,人们可以欣赏到落差600米直到乌鲁班巴河的的垂直峭壁。要消除高原反应,人们可以嚼古柯叶或mu?a——一种有香味的多项功效超过青霉素的草。

绝佳的地理位置使马丘比丘成了理想的军事要塞,它的位置也因此曾经是军事机密。马丘比丘精确的坐标是13°9′23″S72°32′34″W。

[编辑]马丘比丘保护区

在1981年,马丘比丘周围32,592公顷土地被列为秘鲁的“历史保护区”。这个地区不仅包括遗迹本身,还包括附近的地貌和动植物群,尤其是当地生产的兰花。

有理论指出马丘比丘是一个印加“llacta”——即用来控制新征服地区经济的据点。这里也是整个印加帝国境内最美丽的一处“据点”,在遭受进攻时用来保护印加贵族。这里是Zapa印加的“安息地”和“观测站”。在被西班牙征服后,这里成了Manco印加反抗军的要塞。

[编辑]三个部分

按照考古学家的划分,马丘比丘有三个组成部分:神圣区、南边的通俗区,和祭司和贵族区(居住区)。

在神圣区里献给最伟大的太阳神因蒂的“拴日石”、“太阳庙”和“三窗之屋”是有重大考古学价值的主要宝藏。在居住区中有一部分是专属于贵族们的,这里的房屋成排的建在一个缓坡上;Amantas(智者)们的住宅有红色的墙,?ustas(王子)们住宅则有着梯型的房间。在主城堡中还有一片区域是专门关押和惩戒犯人的监狱。石头建造的纪念陵墓是宗教仪式和献祭牺牲的场所,里面的空间呈拱形,墙壁上还有雕刻。

[编辑]建筑

石墙全靠堆砌

马丘比丘的全部建筑都是印加传统风格的:磨光的规则形状的墙,以及美妙的接缝技巧,墙上石块和石块之间的缝隙连匕首都无法放进去,让人简直无法理解印加人是究竟如何把他们拼接在一起的。

让人注意的是,虽然印加人了解圆形(太阳神因蒂就是用它表现的),却并不把它运用在建筑中。建筑用的庞大数量石块究竟是如何搬运的至今是个迷。还有,虽然印加人不使用圆形,但却利用了斜坡。据信他们让成千上万的工人推着石块爬上斜坡。可惜的是印加人并未掌握文字的技巧而没有留下任何描述文字。

整个遗迹由约140个建筑物组成,包括庙宇、避难所、公园和居住区。这里还建有超过100处阶梯——每个通常由一整块巨大的花岗岩凿成。还有大量的水池,互相间由穿凿石头制成的沟渠和下水道联系,通往原先的灌溉系统。

至今还没有人明白印加文明是如何能将重达20吨的巨石搬上马丘比丘的山顶。

[编辑]印加道路系统

在哥伦布时代之前南美文明修建的成千上万条道路中,印加帝国的道路是属于最吸引人的一类。道路网络汇集在库斯科,印加帝国的首都。其中一条道路通往马丘比丘城。印加人称沿海道路为Camino?de?los?llanos(平路)而山路则称为Cápac?am。

现在,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在印加道路——尤其是Cápac?am——上旅行,从库斯科出发徒步两天穿越安第斯山脉。

[编辑]瓦纳比丘峰美景

从瓦纳比丘山顶俯瞰马丘比丘

每个登上神圣的瓦纳比丘山峰的人都能得到俯瞰马丘比丘的机会作为奖赏。日出日落时分是欣赏城堡和美妙光影效果的最佳时机。

[编辑]重新发现

1911年的7月24日,美国历史学者海勒姆·宾汉三世让西方世界注意到了马丘比丘。他被熟悉此地的本地人带到马丘比丘。这位受争议的探险家-考古学家在这里完成了一份该地区的考古学报告。宾汉想出了“失落的印加城市”这个吸引人的名字,并用作他第一本书的书名。

2002年,其他不为人知的二十世纪探险家留下的足迹被人发现,这些发现显示宾厄姆当初为了成为公认的马丘比丘发现者而故意掩盖了这些痕迹。

虽然发现马丘比丘的功劳落到了宾汉的头上,长期研究库斯科的Simone?Waisbard仍然坚称马丘比丘的发现者另有其人,最先到访这里的是Enrique?Palma,Gabino?Sánchez和Agustín?Lizárraga,他们于1901年7月14日将名字刻在了一块岩石上。而宾汉最初实际上在寻找的是维特科,印加帝国在西班牙征服秘鲁时期最后的避难所和反抗据点。反复探索这个区域之后,他在1911年被居住在遗迹所在地的当地奇楚亚人带到了马丘比丘。宾汉之后又几次到访这里并进行挖掘,直到1915年。在他写的几部关于马丘比丘的发现的书籍中,《失落的印加城市》一书大为畅销。

美国考古学家(宾汉)于1911年以租借为名,从马丘比丘带走4千多件古文物回耶鲁大学。在秘鲁政府长期要求之下,这些文物至今仍然未被归还。

为了古物秘鲁与耶鲁大学追讨多年,甚至对簿公堂,最后美国奥巴马总统在秘鲁总统亲自游说下,亲自与耶鲁大学进行道德劝说希望让步,终于在2011年耶鲁大学退让,愿意归还第一批、总计366件文物,这些文物于2011年3月30日星期三,运抵秘鲁总统府。[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