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作者王昌龄作诗背景,王昌龄《从军行》根据意思写古诗。求救

发布时间:2024-07-01 03:53:04 访问次数:

这组《从军行》共七首,每首描写一个场面。从军行七首(其五)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 已报生擒吐谷浑。

1、“大漠风尘日色昏”,由于我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均呈自西向东或向东南走向,在河西走廊和青海东部形成一个大喇叭口,风力极大,狂风起时,飞沙走石。

2、因此,“日色昏”接在“大漠风尘”后面,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

3、但这不光表现气候的暴烈,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还自然对军事形势起着烘托、暗示的作用。

4、在这种情势下,唐军采取什么行动呢?不是辕门紧闭,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出征。

5、为了减少风的强大阻力,加快行军速度,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

6、这两句于“大漠风尘”之中,渲染红旗指引的一支劲旅,好象不是自然界在逞威,而是这支军队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

7、这就把读者的心弦扣得紧紧的,让人感到一场恶战已迫在眉睫。

8、这支横行大漠的健儿,将要演出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场面呢?在这种悬想之下,再读后两句:“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9、”这可以说是一落一起。

10、读者的悬想是紧跟着刚才那支军队展开的,可是在沙场上大显身手的机会却并没有轮到他们。

11、就在中途,捷报传来,前锋部队已在夜战中大获全胜,连敌酋也被生擒。

12、情节发展得既快又不免有点出人意料,但却完全合乎情理,因为前两句所写的那种大军出征时迅猛、凌厉的声势,已经充分暗示了唐军的士气和威力。

13、这支强大剽悍的增援部队,既衬托出前锋的胜利并非偶然,又能见出唐军兵力绰绰有余,胜券在握。

14、从描写看,诗人所选取的对象是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而对战果辉煌的“前军夜战”只从侧面带出。

16、如果改成从正面对夜战进行铺叙,就不免会显得平板,并且在短小的绝句中无法完成。

17、现在避开对战争过程的正面描写,从侧面进行烘托,就把绝句的短处变成了长处。

18、它让读者从“大漠风尘日色昏”和“夜战洮河北”去想象前锋的仗打得多么艰苦,多么出色。

19、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去体味这次出征多么富有戏剧性。

20、一场激战,不是写得声嘶力竭,而是出以轻快跳脱之笔,通过侧面的烘托、点染,让读者去体味、遐想。

21、这一切,在短短的四句诗里表现出来,在构思和驱遣语言上的难度,应该说是超过“温酒斩华雄”那样一类小说故事的。

22、(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答: 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23、 附: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赏析 此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24、 “琵琶起舞换新声”。

25、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

26、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

27、”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或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

28、既然是“换新声”,总能给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吧? 不,“总是关山旧别情”。

29、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

30、因为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谁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

31、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

32、《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

33、”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34、 此句的“旧”对应上句的“新”,成为诗意的一次波折,造成抗坠扬抑的音情,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

35、次句既然强调别情之“旧”,那么,这乐曲是否太乏味呢?不,“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

36、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

37、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扬。

38、“听不尽”三字,是怨?是叹?是赞?意味深长。

39、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叹。

40、然作“听不够”讲,则又含有赞美了。

41、所以这句提到的“边愁”既是久戍思归的苦情,又未尝没有更多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