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服饰中深衣的意思是什么,古代深衣的意思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4-06-14 18:59:26 访问次数:

深衣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也是最具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一种服饰。

如下:

深衣,属于汉服一种制式,是起源于虞朝的先王有虞氏,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因而得名。通俗地说,就是上衣和下裳相连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为边缘(称为“衣缘”或者“纯”);其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露,雍容典雅。

现代人文学者建议将深衣作为中华地区的汉服来推广,作为汉族文化的代表。《深衣》是《礼记》的第三十九篇。郑玄《礼记目录》曰:“名曰《深衣》者,以其记深衣之制也。”《礼记·深衣》有云:深衣“完且弗费.善衣之次也”关于深衣的形制。

从东汉经学家郑玄始至当代学者,历来诸家聚讼不已,存在的主要分歧是“续衽钩边”的问题。历代儒家学者但凡学有所成者,都对研究深衣形制十分有兴趣,历代经都有其见解和研究成果,其中比较出名的,有宋代大学者司马光的“温公深衣”(司马光册爵为温国公)。

宋代理学大家朱熹研究的“朱子深衣”,明代黄宗羲的“黄梨洲深衣”,清代学者江永的《深衣考误》和任大椿的《深衣释例》中亦有他们对深衣的全面见解,有不少研究者认为他们两位的研究成果是目前最博采众长、考证精审的,但受限于清代统治者的压制,两位并无制衣实践的机会。

深衣作为汉族传承时间最久的传统服饰之一,其典籍基础来源悠久,最早见载于《礼记》,这个名词也来源于《礼记》。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短毋见肤,长毋被土。续衽钩边。要缝半下。

朱熹复原的深衣被称为朱子深衣,被记载于朱熹撰写的《朱子家礼》之中,原文较长,可参看“朱子深衣”词条。相较于之前各版本的深衣,朱子深衣最大的特点是原文记载“如今之直领衫”是由直领穿成交领的。朱子深衣的结构和穿着前后效果如图2所示。

同时,从朱熹起,幅巾和深衣便牢牢的联系到了一起,称为深衣礼服的首服。此后的明代文物和容像都说明在深衣结构款式改变的情况下,幅巾的功用并未改变。

配用腰带

本词条上一版本有人质疑说本词条题头所贴腰带不合形制,实属大错特错。从出土文物和典籍记载,深衣所配腰带为大带。历史上大带有三种,如图所示。第一种大带出现时间最早,形制最简单,为一条简单的夹有黑色牙线的白色腰带,使用时直接打蝴蝶结即可。现存唯一深衣出土文物,明张懋墓出土深衣所使用的就是第一种大带,可以证明直到明代,深衣依然搭配最朴素的大带。

第二种大带出现时间较晚,大带下垂部分与腰带本身成90度角,为事先做好,并用小系带固定,一般出现在明代祭服、朝服形象上,无文物显示有深衣使用过该大带。

第三种大带出现于明代,时间最晚,除固定方式外与第二种大带相同,他使用一对扣子固定大带,一般出现于明代常服画像中,无任何文物显示与朱子深衣有任何关系。也没有出现在任何礼仪场合所用服饰中。

根据明代张懋墓的出土文物可以看出,直至明代,深衣所配用的腰带依然是第一种大带,因为深衣是历代文人所推崇的,最接近中国文明源头的服饰,故必须配用最正宗的礼服腰带——大带。如图便是出土的大带,很明显,所打的结为我们如今所说的蝴蝶结。